發表文章

淨灘活動初體驗

  張振華主任說明活動的意義和分類回收資源方法–玻璃和寶特瓶,其他非自然物品皆歸類為垃圾,此外提醒大家要特別注意安全,腳踩在石頭上請確認站穩再走;也不要太靠近岸邊以防海浪和石頭滑。 當時因為金山候鳥「黑頸」誤食橡皮筋死亡,法鼓佛教學院的會計室主任張振華、專員賴心萍深刻感受到環境污染對於生態的傷害,因而在臉書上發起成立社團,於每月二十六日前一個週六,號召佛教學院師生、金山居民與網友進行淨灘。 1符合師父環保理念 2.生態很美的海岸有各種鳥類、花卉。 寄居蟹、白冠水雞、花斑鴨、綠頸鴨,還有白鷺鷥飛過。 3.生態永續理念, 4.忙得辛苦忙得快樂 5. 海洋廢棄物成為精品 包括瓶蓋、塑膠袋、玻璃瓶、海上 漂流物、漁網、大型浮球等 , 6 有一次淨灘時,孩子們意外發現了一隻死亡的海龜。老師們不但利用機會,再次強調海洋廢棄物對生態環境的威脅,同時全校也為海龜舉辦了一場法事,讓淨灘活動更添生命教育的意義。 淨灘 ,不是停止垃圾汙染的終點,卻是每個人親海、愛海與守護海洋的最佳起點。 每個海廢背後都有幾絲線索:垃圾怎麼來、是什麼東西、造成什麼影響。淨灘不該只是清除、而該先了解問題,才能解決問題。 清出一方淨土;分類垃圾轉換成資源、物盡其用;教育大家,不丟就沒垃圾,回到家、回學校、回工作場所,傳達愛護地球、珍惜資源 下一步:教育、進化、新文化 「可以不要把垃圾變這麼漂亮嗎?」、「我也要來淨灘找奇特的垃圾!」 「因為這些垃圾不屬於海邊,我們要讓它們回到屬於它們該去的地方,這樣我們才有美麗的海洋,這些垃圾也才不會害到海邊的生物哦!」 淨灘確實無法永久解決海洋垃圾汙染的問題,但如果人們不願意落實垃圾減量、持續亂丟垃圾,卻只想透過淨灘這個後端清理的動作,就輕易想解決這個問題,垃圾對於環境的傷害必然會永遠存在,我們希望的是透過淨灘,讓民眾親身見識到海洋面臨的汙染之外,也能夠將守護環境的種子傳遞下去,而父母親若能夠帶著孩子們來淨灘,不失為一個做環境教育的機會。
五倫,十義,四維,八德,三達德,三綱五常 是什麼: 「五倫」:五倫,即古人所謂君臣、父子、兄弟、夫婦、朋友五種人倫關係。用忠、孝、悌、忍、善爲「五倫」關係準則。孟子認爲: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,故應忠;父子之間有尊卑之序,故應孝,兄弟手足之間乃骨肉至親,故應悌;夫妻之間摯愛而又內外有別,故應忍;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,故應善;這是處理人與人之間倫理關係的道理和行為準則。 「五倫」是中國傳統社會基本的五種人倫關係,即父子、君臣、夫婦、兄弟、朋友五種關係,是狹義的「人倫」。古人以君臣、父子、夫婦、兄弟、朋友爲「五倫」。孟子認爲:父子之間有骨肉之親,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,夫妻之間摯愛而又內外有別,老少之間有尊卑之序,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,這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道理和行為準則。 《孟子•滕文公上》:「使契爲司徒,教以人倫:父子有親,君臣有義,夫婦有別,長幼有序,朋友有信。」 人倫中的雙方都是要遵守一定的「規矩」。爲臣的,要忠於職守,爲君的,要以禮給他們相應的待遇;爲父的,要慈祥,爲子的,要孝順;爲夫的,要主外,爲婦的,要主內;爲兄的,要照顧兄弟,爲弟的,要敬重兄長;爲友的,要講信義。 人倫一詞,最早見於《孟子?滕文公上》。書中載,上古時候,人們「逸居而無教,則近於禽獸」。聖人「使契爲司徒,教以人倫」。在《尚書•堯典》中,已有「慎徽五典」的說法,即要以五種美德教導自己的臣民。據《左傳》解釋,「五典」就是「父義、母慈、兄友、弟恭、子孝」。後來,孔子提出「君君、臣臣、父父、子子」,增加了君臣關係。最後由孟子在整理和總結中國以往道德關係和道德規範的基礎上,全面地概括了封建社會裡人們之間的這五種基本的道德關係,並提出相應的道德規範。 「四維」:「是指禮、義、廉、恥」 「八德」:「孝,悌,忠,信,禮,義,廉,恥」。這是人應當具備的基本道德。 「三達德」:「知、仁、勇」爲三達德。 在此基礎上提出禮、孝、悌、忠、恕、恭、寬、信、敏、惠、溫、良、儉、讓、誠、敬、慈、剛、毅、直、克己、中庸等一系列德目。 孟子以仁、義、禮、智爲四基德或母德,將它擴展爲「五倫十教」,即君惠臣忠、父慈子孝、兄友弟恭、夫義婦順、朋友有信。後人綜合先秦儒、法諸子的思想,提出「四維」(禮、義、廉、恥)「八德」(忠、孝、仁、愛、信、義、和、平)。 董仲舒提出「三綱五常」,君爲臣綱、父爲子綱、夫爲妻綱;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。 仁就是寬...

金山區清明春祭彌陀法會

圖片
  金山區清明春祭彌陀法會 ◎文/張耿昇菩薩 2014-05-09   金山萬里 https://www.ddm.org.tw/default-kl/xmnews/cont?qcat=0K345500396668286531&xsmsid=0K321591094859944448&sid=0K348537351531733497

地藏經共修在金山安心教室

  金山萬里】地藏經共修在金山安心教室  文/張耿昇菩薩  參加人員由師姐引導就定位由監香法師說明流程及環境介紹,讓大家安住身心,放鬆身心,今天誦念地藏經一部,著海青師兄師姐依序定位,讓整個道場顯得莊嚴。       法師說今天成就這一場共修的因緣需要很多內護與外護人員,能在這裡辦理這一場殊勝的共修是地方的福氣,參加的人更是福德與智慧雙修。        最後,由法師帶領大眾經行繞佛禪修,在身心安定口念「南無地藏佛菩薩」中體驗禪法,讓每一位信眾在慢步經行中一心不亂的念佛,也讓佛號穿透整個巷道,使居民得到安定,人心安定則鬼神安定,社會也跟著安定。        法師開釋地藏經內容摘要:   從地藏菩薩為何稱地藏是因為「安忍不動如大地,靜慮深密如秘藏」,故名地藏。願大、力大是大願菩薩,用出家相來安定五濁惡世。據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記載,地藏菩薩在忉利天宮受釋迦牟尼佛的付囑,在釋迦牟尼佛涅槃後至彌勒佛降生人間前這段時間內,六道一切眾生皆由地藏菩薩來教化。祂無數次發出無以復加的大悲弘願,自誓度盡六道一切眾生自己最後成佛:「地獄未空,誓不成佛;眾生度盡,方證菩提」。更因為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中闡述地藏菩薩捨身救母的意願,此經也被稱為佛經中的「孝經」,經文中用字非常白話,是很容易閱讀與念誦,在任何時間都可以念誦。大家要多多念誦其功德無邊無量。 https://kl.ddm.org.tw/xmnews/cont?xsmsid=0K321591094859944448&sid=0K348286556863300883

走過學道的路~柬埔寨七日參訪

圖片
  走 過 學道的路 ~ 柬埔寨 七日參訪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後學張耿昇     思索開荒辦道的困境與突破   母親在 24 年前跟隨 賴 點傳師到 柬埔寨 開荒辦道, 才有後學今日的參訪, 看前賢們為了道犧牲奉獻的精神,在一個人生地不熟、語言不通的環境,開始新的道路,一個年輕有活力的女子,願意為道努力 一生的點傳師, 全心全力傳遞 天道是 甚麼 ? 人生不清楚方向,該往何處去,人滅後該往何處走的一群眾生,每天仍為世間事繁忙的人,追求更好生活兒學習的人們,國家政治制度不明,官員仍想著自己荷包的社會,有時還會遇見不可預期的、不可理解的總總現象,環境的酷熱難耐,雨季長達三個月,淹水、乾旱等等天候變化, 沒有冷氣、沒有舒適空間、沒有漂亮的房屋,沒有這個、沒有那個,有的是抱負、有的是理想、有的是天道的精神,帶著這一份抱負、理想與精神,到遠方的國家 柬埔寨 ,新的開始,重新出發,堅持走對的路,走天道的路,走師尊師母同樣的路,把道傳下去,把愛散播出去,讓人得道,死後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,走向正門,不偏不倚中庸之道。 也許很多人不清楚自己的親人為何要如此犧牲,不清楚要如此付出,不清楚為何犧牲了親情在一起的時間,一切都被犧牲,也感覺自己的人生也被犧牲了,我的父親,我的母親為何總是早出晚歸,沒有好好的照顧家庭,殊不知這一群人早已成就另一方的佛國,建立了另一個美麗新世界,讓更多的人得到救贖,讓更多人得到心靈的平靜,讓更多人了解一貫道, 回歸「無極理天」 ,讓 道務鴻展 。   成就 回歸「無極理天」 多麼不容易,我們現在過得多麼如意,都是有一群人,努力努力再努力的付出,有台灣的前賢,付出了錢財,付出了人力,付出了更多的時間,付出了寶貴與家人相處的時間,付出腦力為了規劃更好的學習空間,而不斷地思索,不斷的建設,不斷的教育,與不斷的學習,學習更多的開源,學習如何度過艱困的環境 ,如何學習語言,突破語言障礙,讓天道禮儀傳承,讓道在柬國傳下去,當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