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倫,十義,四維,八德,三達德,三綱五常 是什麼:
「五倫」:五倫,即古人所謂君臣、父子、兄弟、夫婦、朋友五種人倫關係。用忠、孝、悌、忍、善爲「五倫」關係準則。孟子認爲: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,故應忠;父子之間有尊卑之序,故應孝,兄弟手足之間乃骨肉至親,故應悌;夫妻之間摯愛而又內外有別,故應忍;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,故應善;這是處理人與人之間倫理關係的道理和行為準則。
「五倫」是中國傳統社會基本的五種人倫關係,即父子、君臣、夫婦、兄弟、朋友五種關係,是狹義的「人倫」。古人以君臣、父子、夫婦、兄弟、朋友爲「五倫」。孟子認爲:父子之間有骨肉之親,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,夫妻之間摯愛而又內外有別,老少之間有尊卑之序,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,這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道理和行為準則。
《孟子•滕文公上》:「使契爲司徒,教以人倫:父子有親,君臣有義,夫婦有別,長幼有序,朋友有信。」 人倫中的雙方都是要遵守一定的「規矩」。爲臣的,要忠於職守,爲君的,要以禮給他們相應的待遇;爲父的,要慈祥,爲子的,要孝順;爲夫的,要主外,爲婦的,要主內;爲兄的,要照顧兄弟,爲弟的,要敬重兄長;爲友的,要講信義。
人倫一詞,最早見於《孟子?滕文公上》。書中載,上古時候,人們「逸居而無教,則近於禽獸」。聖人「使契爲司徒,教以人倫」。在《尚書•堯典》中,已有「慎徽五典」的說法,即要以五種美德教導自己的臣民。據《左傳》解釋,「五典」就是「父義、母慈、兄友、弟恭、子孝」。後來,孔子提出「君君、臣臣、父父、子子」,增加了君臣關係。最後由孟子在整理和總結中國以往道德關係和道德規範的基礎上,全面地概括了封建社會裡人們之間的這五種基本的道德關係,並提出相應的道德規範。
「四維」:「是指禮、義、廉、恥」
「八德」:「孝,悌,忠,信,禮,義,廉,恥」。這是人應當具備的基本道德。
「三達德」:「知、仁、勇」爲三達德。
在此基礎上提出禮、孝、悌、忠、恕、恭、寬、信、敏、惠、溫、良、儉、讓、誠、敬、慈、剛、毅、直、克己、中庸等一系列德目。
孟子以仁、義、禮、智爲四基德或母德,將它擴展爲「五倫十教」,即君惠臣忠、父慈子孝、兄友弟恭、夫義婦順、朋友有信。後人綜合先秦儒、法諸子的思想,提出「四維」(禮、義、廉、恥)「八德」(忠、孝、仁、愛、信、義、和、平)。
董仲舒提出「三綱五常」,君爲臣綱、父爲子綱、夫爲妻綱;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。
仁就是寬厚,義就是正直,禮就是謙讓,智就是才能,信就是誠實。孟子提出「仁、義、禮、智」,董仲舒擴充爲「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」,後稱「五常」。這「五常」貫穿於中華倫理的發展中,成爲中國價值體系中的最核心因素。
仁,不僅是最基本的、最高的德目,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標準。以仁爲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懷,經過現代改造,可以轉化爲現代人文精神。
義,與仁並用爲道德的代表:「仁至義盡」。義成爲一種人生觀、人生價值觀,如「義不容辭」,「義無反顧」,「見義勇爲」,「大義凜然」,「大義滅親」,「義正辭嚴」等;義是人生的責任和奉獻,如義診、義演、義賣、義務等,至今仍是中國人崇高道德的表現。
禮,與仁互爲表里,仁是禮的內在精神,重禮是「禮儀之邦」的重要傳統美德。「明禮」從廣義說,就是講文明;從狹義說,作爲待人接物的表現,謂「禮節」、「禮儀」;作爲個體修養涵養,謂「禮貌」;用於處理與他人的關係,謂「禮讓」。這些已經成爲一個人、一個社會、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一種表徵和直觀展現。北京爲迎奧運大力開展禮儀教育。「禮之用,和爲貴」,其價值取向爲「和諧」。繼承發揚禮,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。
智,從道德智慧可延伸到科學智慧,把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結合和統一起來,這是我們今天仍要發揚的。
信,是做人的根本,是興業之道、治世之道。守信用、講信義是中華民族共認的價值標準和基本美德。
四維八德的含義:「四維八德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,是我們的國粹,我們的根。丟掉了自己的根,就有亡國滅種的危險。
國父孫中山先生創中華民國,作爲國服的中山裝,其所寓意義即是:前身四個口袋錶示國之四維(禮、義、廉、恥)、門襟五粒紐扣是區別於西方三權分立的五權分立(行政、立法、司法、考試、監察)、袖口三粒紐扣表示三民主義(民族、民權、民生)、後背不破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之大義。服飾的設計中寓有治國的大道理。蔣介石委員長同樣是效仿中山先生,將四維、八德作爲民衆新生活運動的大綱。毛澤東主席在建國初年就開始懲治腐敗,曾說過這種足以振聾發聵的話:「治國就是治吏,禮義廉恥,國之四維;四維不張,國將不國。如果臣下一個個都寡廉鮮恥,貪汙無度,胡作非爲,而國家還沒有辦法治理他們,那麼天下一定大亂,老百姓一定要當李自成。國民黨是這樣,共產黨也會是這樣。」
中華民族歷來講究「四維八德」。它構築了炎黃子孫道德準則的基石,是中華民族傳承了幾千年的美德,是我們可以驕世的國粹。細細品思,它們當中沒有一點糟粕。它從來都不是封建倫理,它是中國人文精神中的精髓。
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,中華民族飽經滄桑而巍然屹立,就在於她的人民有著優秀的文化傳承,在血液中流淌著仁義的精神,在心靈的深處凝結著純正的榮恥觀。古聖和先賢,爲我們建立一個美好的精神境界。「富貴不能淫,貧賤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」的大丈夫人格,「不爲五斗米折腰」的志士氣節,「人不能低下高貴的頭顱」先烈情操。激勵著無數人爲正義、爲自由、爲尊嚴而前赴後繼。今天國運的昌盛、人民的幸福,民族的尊嚴,都是與中華文明息息相通的榮辱觀聯結在一起。因此,人們的具有正確的榮恥感絕不是一件小事,它關係到一個國家的生滅,關係到一個民族的存亡。舉國之人皆知可爲和不可爲的道德標準,國人皆有榮恥心,中華民族才會避免蒙受恥辱。
四維的含義
禮是什麼?禮是文明禮貌,知書達理,爲人的素養。就是人與人交往時的最合於道理的行爲方式。所以《左傳》上說:「禮者,理也。」社會要走向和諧,就要克服混亂無序的狀態,人人懂得互相尊重、彼此謙讓,這就需要禮來引導。
禮是做人的道理、處事的條理,故有禮爲賢士:執禮爲恭人。禮應從「坐立、進退、辭讓、對答」做起,表現在「尊親、敬長、敦戚、睦鄰」的行爲上。
義是什麼?義是公道正義,講誠信,重友情,大義秉公,光明磊落,作風正派,不搞陰謀詭計。人見到合理的事情,即使與自己沒有直接的關係,甚至很危險,也應該挺身而出,以維護公道,聲張正氣,即後人常說的「見義勇爲」。義是倫理不墜的支柱,是充盈精神的源頭;所以要植義於心,高擎正義之火炬,消滅妖氛於無形。
廉是什麼?廉是清廉,高尚,無私無欲,不貪不占,潔身自好,奉公爲民。古代的士,都把清廉作爲重要的操守來對待。清廉與否,是官聲好壞的主要指標。官員負有領導社會的責任,如果不能清廉自守,一心奉公,就會成爲社會的蛀蟲,危害一方。
廉確能提升人品、清明吏治,況金錢乃身外物,生未帶來、死不攜去,何苦做金錢奴!設網自縛呢?倘能崇尚勤儉、廉約節用,豈不快活!
恥是什麼?恥是羞恥心,是做人的最起碼的底線,否則,就不配做人。孟子說人有四種善端,「羞惡之心」是其中之一,即對於害人、害己的壞事,有厭惡之心,羞於去做,哪怕打死也不能去做。這是有是非觀念的表現。
故知恥爲君子,不知恥爲小人;知恥必忠必孝,不知恥不仁不賢。
故我們青年人勢須以無恥二字以誓心,雪恥二字而奮鬥——抱冰踏火,爲民前鋒,刷清塗在中華歷史上的血汙!振我國魂、隆我國運!
八德的含義:八德者,孝﹑悌﹑忠﹑信﹑禮﹑義﹑廉﹑恥。
儒家三達德思想:《論語》提出的「智、仁、勇」君子人格論[知(智)者不惑,仁者不憂,勇者不懼。《論語•子罕》],《中庸》進一步將其概括爲「三達德」理想人格論:「智、仁、勇三者,天下之達德也」。
1、仁乃全德之稱。其本質爲「愛人」,它有兩條原則:(1)「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達而達人」;(2)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」。「愛人」首先要從「自愛」開始,仁者以財發身,不仁者以身發財 。《大學》在「自愛」、「自敬」的基礎上,將「自愛」推展到愛、敬自敬的父母兄弟及其家族,即建立在血緣關係基礎上的「親親」之愛。
將「親親」之愛貫徹於治國之中,即是實施「爲政以德」的治國理念。
2,智即是明。
儒家所謂「智」,就是一個「明」字。智即是明也。(曾國藩《曾文正公全集•雜著》卷四《書贈第六則》)
「智」這一概念作爲道德論的範疇,就是明是非,辨善惡。
「智」這一概念作爲認識論的範疇,就是識利害,明事理。
「智」還要求君子善於知人。
3,勇者不懼。
儒家把「勇」分爲「德義之勇」和「違義之勇」兩類。
宋明理學家把「勇」分爲「血氣之勇」與「義理之勇」兩類。
4,結論:(1)「三達德」理想人格論主要是以「仁」爲核心,是從「仁愛」角度立論的。所以,它過分地強調了「仁」的主導性,而忽視了「智」和「勇」的相對獨立性。(2)從「智」與「勇」的內部結構看也是有缺陷的。
「三達德」的理想人格是自然經濟的產物,是一種「片面性的道德型人格」,是一種與現代市場經濟不完全適應的人格模式。
儒家「智」、「仁」、「勇」的君子人格,雖然有時代局限性,但也具有永恆的普世性,含有許多人類共有的高尚道德,爲構建現代儒商人格提供了豐富的文化資源。
三綱五常
三綱五常是中國儒家倫理文化中的架構。三綱、五常來源於西漢董仲舒的《春秋繁露》一書,但最早淵源於孔子。何晏在《論語·爲政》:「殷因於夏禮,所損益可知也」中集解:「馬融曰:『所因,謂三綱五常也。」。這種名教(名份與教化)觀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,即通過上定名份來教化天下,以維護社會的倫理綱常、政治制度。
出處:《論語·爲政》「殷因於夏禮,所損益可知也」何晏集解:「馬融曰:『所因,謂三綱五常也。」
「三綱」即「君爲臣綱」、「父爲子綱」、「夫爲妻綱」;「五常」是指「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」。
▲「三綱」是指「君爲臣綱,父爲子綱,夫爲妻綱」,要求爲臣、爲子、爲妻的必須絕對服從於君、父、夫,同時也要求君、父、夫爲臣、子、妻作出表率。它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君臣、父子、夫婦之間的一種特殊的道德關係。
▲「五常」即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,是用以調整、規範君臣、父子、兄弟、夫婦、朋友等人倫關係的行為準則。
十義
我國古人非常注重十義,認爲是每個人都要遵從,不可疏忽的事。什麼是十義呢?就是父慈、子孝、夫和、婦從、兄友、弟恭、朋誼、友信、君敬、臣忠等十種美德。
《三字經》中對十義的說法是:「父子恩,夫婦從,兄則友,弟則恭,長幼序,友與朋,君則敬,臣則忠,此十義,人所同」。
《禮記·禮運》裡。十義則是:父慈、子孝、兄良、弟悌、夫義、婦聽、長惠、幼順、君仁、臣忠。
翻成白話就是:父子之間,要注重慈愛與孝順。夫妻之間,要和睦相處。兄長必須友愛弟弟。弟弟應該恭敬或者尊敬兄長。交往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長幼尊卑的次序。朋友相處應該相互講究信義。君主要尊重臣子。臣子應該忠於君主。
這是種恰當的行為準則,人都應該做到。概括起來就是:父慈子孝,夫和婦隨,兄友弟恭,朋誼有信,君敬臣忠。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