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因緣能所心

12因緣能所心
三法印--諸行無常、諸法無我、涅槃寂靜
四聖諦--苦、集、滅、道
八正道--知見、思惟、語、業、命、精進、念、定
十二因緣。波羅密--菩薩的責任
三無漏學--戒定慧
三輪體空沒有自己、沒有對象、沒有事件
三主要道出離心(離開煩惱、苦、貪的心)、菩提心(利他)、空性正見
宗因喻蛇頭蛇尾、莽夫、聰明的旅人、奶牛的主人、愚笨的商人、海龜救人、雙頭鳥
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至高無上的平等覺悟
佛學大辭典/十大弟子:
一、舍利弗,智慧第一。
二、目犍連,神通第一。
三、大迦葉,頭陀第一。
四、阿那律,天眼第一。
五、須菩提,解空第一。
六、富樓那,說法第一。
七、迦旃延,論義第一。
八、優婆離,持律第一。
九、羅睺羅,密行第一。
十、阿難陀,多聞第一。
苦諦--佛陀把「苦」分為十一種:生、老、死、愁、悲、苦、憂、惱、怨憎會、愛別離、求不得,最後概括的說「五取蘊即苦」
集諦--集者集起之義,集起苦因,又稱苦集諦。集是有關苦的原因。人的苦難來自永恆的生存欲,因為生死流轉永無寧日,終日擔憂。之所以有這種種痛苦,是因為有產生痛苦的根源,主要是貪、嗔、癡三毒,這就是「集諦」。造成苦的原因,粗分「貪」、「嗔」、「痴」三毒,從廣則有「十使」。推至最後,眾生的本心為「無明」所障敝。
滅諦--要想去除痛苦,就要消滅產生痛苦的原因「貪、嗔、癡」,這就是「滅諦」。佛陀還列舉了這些痛苦,其中包括內六處、外六處、六識、六觸、六受、六想、六思、六愛、六尋、六伺,並提出了相應的止息。這些痛苦的止息也稱為涅槃,即明集諦理,斷盡煩惱業,則得解脫
道諦--又稱為苦滅道聖諦,是說如何破解苦集,使苦不再積聚,乃至於滅壞的修行方法。必須要去修八正道,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這就是「道諦」。隨順趣向涅槃之道,細化為三十七道品。
四念住:
身念住,觀身不凈;
受念住,觀受是苦;
心念住,觀心無常;
法念住,觀法無我。
主要對治執身為凈、執受為樂、執心為常、執法為我的「四顛倒見」。
四正勤:
未生惡法令不生;
已生惡法恆令滅;
未生善法令出生;
已生善法令增長。
精進的重點在於行善去惡。
四神足:意為產生精進的基礎。
欲神足,欲得見道;
勤神足,精勤習禪;
心神足,心神專一;
觀神足,正確觀想。
五根:修習佛法的根本所在。
信根,深信三寶;
勤根,修行不懈,指「四正勤」;
念根,憶念正法,指「四念處」;
定根,修習禪定;
慧根,開發智慧。
五力:由五根產生的五種力量。
信力,堅信真理;
勤力,修四正勤的力量;
念力,破邪、念正的力量;
定力,置心一處的能力;
慧力,產生智慧的能力。
七覺支:修習止觀的注意事項和感受。
憶念覺支,憶念集中而念念分明;
擇法覺支,選擇正確、適宜的修法;
精進覺支,任何階段都不能懈怠;
喜悅覺支,修禪定得到的喜悅;
輕安覺支,得到的輕鬆安適感覺;
禪定覺支,攝心不散深入禪定;
等捨覺支,捨一切念,不即不離。
八正道:
正見解;
正思惟;
正語言;
正行為(正業);
正職業(正命);
正精進;
正意念;
正禪定。
苦諦四相:苦、空、非常、非我;
集諦四相:因、集、緣、生;
滅諦四相:滅、靜、妙、離;

道諦四相:道、如、行、出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青霉素(Benzylpenicillin / Penicillin)製作

大武崙澳底仔夜景-外木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