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倫,十義,四維,八德,三達德,三綱五常 是什麼: 「五倫」:五倫,即古人所謂君臣、父子、兄弟、夫婦、朋友五種人倫關係。用忠、孝、悌、忍、善爲「五倫」關係準則。孟子認爲: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,故應忠;父子之間有尊卑之序,故應孝,兄弟手足之間乃骨肉至親,故應悌;夫妻之間摯愛而又內外有別,故應忍;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,故應善;這是處理人與人之間倫理關係的道理和行為準則。 「五倫」是中國傳統社會基本的五種人倫關係,即父子、君臣、夫婦、兄弟、朋友五種關係,是狹義的「人倫」。古人以君臣、父子、夫婦、兄弟、朋友爲「五倫」。孟子認爲:父子之間有骨肉之親,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,夫妻之間摯愛而又內外有別,老少之間有尊卑之序,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,這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道理和行為準則。 《孟子•滕文公上》:「使契爲司徒,教以人倫:父子有親,君臣有義,夫婦有別,長幼有序,朋友有信。」 人倫中的雙方都是要遵守一定的「規矩」。爲臣的,要忠於職守,爲君的,要以禮給他們相應的待遇;爲父的,要慈祥,爲子的,要孝順;爲夫的,要主外,爲婦的,要主內;爲兄的,要照顧兄弟,爲弟的,要敬重兄長;爲友的,要講信義。 人倫一詞,最早見於《孟子?滕文公上》。書中載,上古時候,人們「逸居而無教,則近於禽獸」。聖人「使契爲司徒,教以人倫」。在《尚書•堯典》中,已有「慎徽五典」的說法,即要以五種美德教導自己的臣民。據《左傳》解釋,「五典」就是「父義、母慈、兄友、弟恭、子孝」。後來,孔子提出「君君、臣臣、父父、子子」,增加了君臣關係。最後由孟子在整理和總結中國以往道德關係和道德規範的基礎上,全面地概括了封建社會裡人們之間的這五種基本的道德關係,並提出相應的道德規範。 「四維」:「是指禮、義、廉、恥」 「八德」:「孝,悌,忠,信,禮,義,廉,恥」。這是人應當具備的基本道德。 「三達德」:「知、仁、勇」爲三達德。 在此基礎上提出禮、孝、悌、忠、恕、恭、寬、信、敏、惠、溫、良、儉、讓、誠、敬、慈、剛、毅、直、克己、中庸等一系列德目。 孟子以仁、義、禮、智爲四基德或母德,將它擴展爲「五倫十教」,即君惠臣忠、父慈子孝、兄友弟恭、夫義婦順、朋友有信。後人綜合先秦儒、法諸子的思想,提出「四維」(禮、義、廉、恥)「八德」(忠、孝、仁、愛、信、義、和、平)。 董仲舒提出「三綱五常」,君爲臣綱、父爲子綱、夫爲妻綱;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。 仁就是寬...